设置首页 收藏本站
首页 >> 新闻中心
更多新闻>>

学而有感丨有了社会性,康复不再“裸奔”

有了社会性,康复不再“裸奔”

本文作者:上海木木妈

  

  一位家长去年参加了“展望教育示范基地”为期15周的培训班,时隔一年,给我们分享了她践行社会性的心得,小编同样在这里分享给大家,您的孩子会因您通读文章而感谢您。

 一个偶然的机会,听了甄岳来老师的社会性教育讲座,回家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和书籍,然后毅然决然地带着孩子来到了北京展望的河北保定校区---“中国展望教育示范基地”,这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门向家长传播“社会性教育康复”理念的机构,从此开启了我的社会融合教育之路。在这条路上,让我收获很多,也改变了很多。

一、“生活中训练,训练中生活”到底怎么做?

 

1.社会性教育最大的两把刷子:一是动机先行;二是情景创设。

  我们需要在这两件事情上琢磨和做文章,这样的教学才能事倍功半。通过学习,知道了以前为什么我们家长给孩子指令的时候,孩子或者不听,或者听而不觉,因为那只是咱家长自己认为这个指令需要孩子去做,而实际上孩子对做这些完全没有自我的动机。

  没有动机,他哪儿会有主动的行动和配合能力啊?尤其是遇到一些相对抽象的词汇和应用的时候,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怎么能让咱的孩子有动机呢?通过在展望基地的学习,我知道了“动机先行、情景创设”的关联,但是如何运用好还是要家长多动一番脑筋的。

  记得教孩子“好奇”这个概念的时候,我每天都会带一点神秘的东西回来,装在包里或口袋里不给他看到,还捏的噼里啪啦的响,他两眼放光的看着我,我问他:“你现在什么心情”?刚开始我辅助他回答:“我很好奇,因为我很想知道妈妈带的什么好吃的”,慢慢的他就知道什么是“好奇”了;

  早晨穿鞋时,我倒数5个数,数完就走,这是我通过倒计时在帮助他了解什么是“着急”;玩游戏时,故意拖长预备口令,3---2---1---,这是我在教他什么是“紧张”;去游泳时,让他跟教练打招呼,他都扭扭捏捏地要求我跟他一起去,我会教他什么是“不好意思”

  这些无一例外都是在生活的情景中,通过激发孩子的动机才能一点一点教会的,而以往很多一对一的桌面教学是很难让孩子懂得诸如此类的问题的。

  社会性就是在你的心尖一直有个目标,无论何时,你都不会是一种彻底放松的状态,你总是尝试着,见缝插针的、处心积虑的想着我能教点什么,开始很累,但久而久之,教学就会像运动员总是练习“挥拍”动作那样,变成下意识的行为了。

  我们在读《讲故事练思维》的故事书时,有三个生词汇,“眉开眼笑”、“乐于助人”、“气急败坏”,这时候就需要更多的思考来考虑如何创设情景进行训练了。于是我请家人帮忙,跟他们约定好把这三个词记在心里,挂在嘴边,任何高兴的事,都要统一跟孩子说自己高兴得“眉开眼笑”;任何他帮助我们的事情,都夸他“乐于助人”;任何生气着急的事情,都用“气急败坏”来表达;于是孩子慢慢的就能很准确地使用这三个词来表达了,后来类似的词语就更容易教会他了。

  “在生活中训练,在训练中生活”,绝对不是让我们家长想怎样做就怎样做,在平凡的生活中每一天都是不同的日子,都要经过精心设计、细心思考、用心操作才能实现教学的目标,随机教育更不是随便教育,任何的随机教育都是要有目的、有计划、有部署、有技巧的进行。


 

2.生活中练什么?其间的关系又是什么?

  在展望的学习,让我更加明确了思维方式的重要性。

  李蕊老师在授课时,总是告诫我们“学思维,就是要找关系,如果搞不懂生活和训练的关系,又怎么能做到‘在生活中训练,在训练中生活’呢”?

  以前做过很多桌面训练和形式训练,说实话,每天单调的重复一遍又一遍的训练方式,甭说孩子扛不住了,咱们家长自己也常常被搞到情绪爆炸,学了社会性后,才知道生活是载体,训练要以生活为依托。训练离开了生活会变成死的技能,而生活也因为训练变得需要改变、需要经营。

  生活、训练两相促进,互相影响;好的生活,一定会促进训练的成果;而好的训练,一定会让生活更有品质。生活中的这些素材可以承载全部的社会功能。

  于是,我做家务带着他,教他空间方位,教他物品命名和拿取,教他做事情的计划性,教他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,教他观察描述一个场景、一个劳动过程。

  购物带着他,我教他类别,教他数学,教他比较,教他社会角色辨认,教他人际关系,教他社会规则,教他寻求帮助。

  去邻居家送汤,我教他“邻居”的概念,教他社会环境中邻里关系的相处,教他比较“咱家”与“别人家”的相同和不同,教他客人与主人的角色关系。

  周末公司加班我也带着他,教他妈妈是从事的何种职业、妈妈的工作场所、妈妈的劳动工具、妈妈的社会地位、妈妈与公司其他人是什么关系;让他慢慢懂得远近亲属,慢慢了解亲情和友情。

  总之,我干什么都带着他,本着“教什么?怎么教?为什么要教?”的思路让他参与、体会并思考每一次活动的不同,时间久了,他的情感意识在不断增加,情感的辨识能力也在突飞猛进。


 

3.不管生活怎么变,社会性的根不能变

  社会性让我的生活变得慢下来,静下来,让我尽量与孩子步伐一致,尽量不与孩子死磕和冲撞,孩子的生活环境因我的改变而改变。同时,通过社会性的深入学习,我懂得了任何一个改变都是一次教学的契机,都能从中挖到可以放大的教学点。

  另外,我可以随时随地将社会性与运动游戏结合、与亲子互动结合、与任何一次出行结合、与任何一个场景结合,我认识到,不管生活怎么变,社会性的根不能变!

 

二、在生活中时时刻刻渗透人物角色和行为规范、渗透人际关系背后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和该享有的权利权益


 

认知分为三大领域:

物品认知

社会认知

自我意识

  传统机构将重点放在了物品认知上,而一个孩子要突破对人与人关系的理解,才能实现社会认知的提高。我还记得李蕊老师讲的“社会性回合操作”,要以情景和动机为起点,以评价和总结为落脚点,也就是说,社会性的每一个回合要落在社会认知和自我意识上,落在社会功能上,这是我以前不曾学到的。


 

  比如:

——去坐地铁,我除了会教他如何购买地铁票,更会教他为何要购买地铁票,这是社会行为规范;

——我们必须安检,以保证每个乘客的安全,这是行为规范,社会角色承担,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;

——我们买票了,安检了,别人就不能把我们赶出去,不能阻止我们乘坐交通工具,这是社会角色赋予的权利;

——看到站台的安全门上写着“禁止依靠”,我会问他:“这是说谁不能依靠?是在说我吗?为什么说我?是在说你吗?为什么说你?是在说陌生人吗?为什么说他”?我帮孩子概括:你是乘客,我是乘客,其他陌生人也是乘客,那这个“禁止依靠”是对所有乘客说的,这里面有思维,有角色,有人际关系,有自我意识,有行为规范;

——上到地铁上,有座位就坐,没座位就站着,这是社会规则(不能有情绪)。如果真的没有座位了,也不能发脾气,你看,妈妈跟你一样站着,还有好多人都站着。

  这里面更有对人际关系的理解,木木以前一上地铁就要坐座位,有时还会去拉别人起来让给他坐,没学社会性之前,我只单纯地把这个环节当做问题行为处理,学了社会性之后,我才了解到,这是孩子自我意识不够,对人际关系不理解,因为你对于别人就是陌生人,陌生人不会跟你客气,不会爱你,更没有给你让座的义务;我是你的妈妈,我让位子给你坐是因为我想让你舒服点,这是我爱你的表现。后来木木慢慢懂了,会抢位子了,抢到后,还往边上挤一挤,挤出一条小缝来,说:“妈妈你也来坐吧”,有时觉得儿子还蛮可爱的。

  在任何公共场所,都会找到一些类似于“禁止依靠”这样的提示语,我会让孩子看,跟孩子唠叨,帮孩子概括,任何公共场所的提示语都是对所有人说的,不是对某个人说的,且这些规则是你的社会角色给你定的,去到不同的地方,有不同的角色,有不同的行为规范,也有不同的人物关系。但是,不管去到哪里,你和妈妈的母子关系不变,你要听妈妈的话的规则不变,你要力所能及的帮助妈妈的责任不变。这种“关系”问题的渗透,看上去就是简单的亲情与情感培养,但除此之外,更重要的是在帮孩子建立思维能力,在改变孩子的思维方式。


 

再比如:

如何在游戏中学习和训练?

  以星期天带他去游乐场玩为例,我做过的以及可以做的如下:

  告诉他,我们要坐的公交车是几路,让他在站牌上找,确定我们要坐的公交车是不是在这里等,让他留意来车,车来了就叫爸爸妈妈上车。

这里面有:

A:常识

站牌上有的车,都在这里停,等车要在车站等,车是到站必停;

B:角色认知

我是爸妈的孩子,妈妈交待的事情我要帮忙;

C:自我意识和思维

我们要坐的车,它能把我带到我要去的游乐场;

D:情绪、情感

爸爸妈妈爱我,为了让我高兴,他们才陪我去游乐场玩;

E:应用语言

车来了,我要叫爸爸妈妈,以免耽误。


 

我们还可以教:

A:要坐几站路,坐的站越多,花费的时间就越长,这是建立时间跟路程的关系;

B:周围的陌生人都是等车的,他们有可能跟我们是同一辆车,有可能不是。这里有陌生人与公交车的关系(人与物的关系);等车的人都是陌生人,对待陌生人要有对待陌生人的行为规范(人与人的关系),等等,这些都是思维训练;

C:公交车是公共交通工具,每个人都可以乘坐,和私家车是不一样的,这是物权关系;

D:坐公交车要给钱的,要准备好零钱或者记得带公交卡,这是常识与规则;

E:上车时,要先下后上,不能推别人,这是规则,也是自我意识和公共意识方面的思维;

F:我让他先刷卡,再找座位坐好,空的位置可以坐,有人的位置不能坐,这是思维;

G:手脚要管好,不能碰到别人,不然别人有可能会生气、会讨厌你,这是行为规则,自我意识,人际关系和情绪情感;

H:所有乘客都要仔细听报站,每到一站,车就要停下,就会有人上车、下车,这是语言理解和自我意识;

I:车越往前开,我们离目的地就越近,这是距离与目的地的逻辑关系;

J:公交车在马路上开,马路上有红灯,地铁在铁轨上开就没有红灯,这是思维的比较能力;

K:越靠近终点站,车上的人就越少,这是乘客与终点站的数量关联的逻辑关系;

L:要下车时,我让他动作快点,不能耽误别人时间,同时又要保护自己的安全,这是思维方式(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)。


 

从公交车上下来:

A:让他去问路,他要观察和思考要问谁,这是思维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(寻求帮助,首当其冲就是问穿制服的协管、保安、工作人员等,其次就是面相温和的路人以及附近居民,这是让孩子各个地方寻求帮助后,需要帮孩子概括出来的结论);

B:找到合适的问路人了,便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,而我们的孩子常常问完问题后,就跑开了或者走神了,对于别人的回答不关注、不理会,我们要提醒他下次注意听,然后接着去问下一个人,直到他记住别人的话为止,这是一个简单的工具性交往活动,这里面有自我意识,有使用社交语言,有思维;

C:按照别人的指引,一边走一边观察门牌号码的变化,让孩子预测下,再经过几个店铺才能达到目的地?这是空间方位;

D:找到目的地后,孩子一定会很有成就感,除了夸赞孩子,还要教孩子兴奋、激动、自豪等当下他正在体验着的情绪情感,这是非常及时地通过评价和情绪带动教给孩子感受和体验;

E:进入游乐场,先换票,让孩子不要乱跑,跟着自己排队等待,教“迫不及待”、“等候”、“忍耐”等情绪情感的词汇,这里有规则以及对自己情绪情感的控制(孩子必须控制自己迫不及待的心情,完成排队验票过程);

F:排队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堂活生生的数学教育课,可以教排队的规则,不能插队,保持一臂距离,排在队伍中间,跟随队伍前进。

  可以教序数,排第几;教点数,前面还有几个人;教“一”和“许多”,一个工作人员,许多游客,一个游乐场,许多游乐设施;教等待时间与排队人数的关系,前面的人越多,等的就越久;教游客的角色和规则;教游乐场的赚钱多少与消费人数的关系,人越多表示生意越多,赚钱越多。

  进入游乐场后,由于环境的关系,使得教学会变得比较困难,这就考验家长的功底了。有个用轮胎的滑草项目,要先把轮胎推上一个陡坡,这个时候其实是可以教陡坡的陡峭程度与力气大小的关系的,越陡越吃力。在故事书里,木木对这个情节不是特别理解,可惜在那次现成的环境当中,我也忘记这个教学点了。可见,要做到随机教育真的不容易,需要强大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捕捉时机能力。

  最后,当我们从游乐场出来,相当于一个大回合结束,要给孩子评价和总结:

A:这个游乐场的名字是什么?(我们要让孩子记住,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名称,人有人名,地有地名,游乐场有游乐场的名称)我们怎么来的?坐几路公交车来的?这是记忆和表达;

B:我们都玩了哪些东西?哪个是你最喜欢的?为什么最喜欢那个项目?这里面有命名,有思维的比较能力,有自我意识,有情绪情感;

C:我看你今天玩得很开心,在玩爬梯子的时候你非常勇敢,你让妈妈很骄傲;在玩过山车的时候,你能自己排好队,你真是一个文明的小游客,妈妈喜欢你;你觉得自己哪里表现最好?这是情绪情感,自我意识;下次如果还想来玩,就要听妈妈的话,你看妈妈带你来玩,让你高兴,这是妈妈爱你的表现;你听妈妈的话,让妈妈高兴,你这是爱妈妈的表现,这是思维和家庭角色的认知(让孩子明白抽象的“爱”与具体的“爱”的行为变现)。

 

三、拨开思维的面纱,才能搞懂思维怎么练

 

  虽然知道思维训练对我有难度,但我可以摸着石头过河。以前只知道买一大堆思维训练的教材,给孩子“刷题”,现在我知道,怎样在生活当中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、在生活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不是一句空话。

  以前我知道观察是思维,记忆是思维,空间判断是思维,数学是思维,联想是思维,分类是思维,比较是思维,概括是思维,推理是思维,但我不知道,这些方方面面跟思维到底是什么关系,为什么观察是思维,为什么记忆是思维,为什么推理是思维……后来了解到,思维是智力的核心,推理又是思维的核心。但为何思维是智力的核心?为何推理是思维的核心?我通通不得而知。听了太多的课,很多老师讲思维,但也都是零散的点,没有串成一条线,没有形成一个面,而甄老师的思维黄金线,真是无价之宝,它把所有的思维训练的具体形式,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脉络,于是思维训练才有了灵魂和方向。这条线,就如同“康复地图”的作用一样,站在制高点,告诉你该怎样看待各种方法,帮助你把思维,与各种具体形式相结合。知道N种零散的方法,却不知道方向和内容,只会让自己更加混乱。听过很多老师宣讲语言推动思维,但为什么语言推动思维,我到现在才明白,因为语言所表达的词、句子,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,而概括就是思维的基本功。

  我现在仍然会给孩子做思维训练,我深深的知道我在做思维的什么能力、这个能力我要往哪里提升、最终这个能力我又要走到哪里为止。

  我深深的记得,李忠忱老师说的一句话:“要把孩子的知识结构,转变成认知结构”,我把这句话与思维结合起来,每一个物品,每一个场所,我都让孩子观察,挑出几个属性,让孩子用语言表达出来,每个物品我都这样,慢慢的孩子就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观察,去描述,接下来我就把孩子观察过的物品,观察过的场所,两个两个的拿来比较,概括相同点,到这里,其实就是在帮孩子建立认知结构,孩子所有的认知都不孤立存在,他们既相同又不同,且分门别类、有序存于孩子的大脑,需要的时候进行提取,这样“演绎推理”就有了基础。

 

四、孩子的情绪康复高于一切

 

  在孩子通往康复的路上,情绪情感绝对是一只拦路虎,我们平常较关注物质认知,对于情绪情感的认知,做得不够,做的不自知,而对于情绪情感控制能力的不足会阻碍我们的社会化进程。

  我们平常会教孩子,这是什么颜色?什么形状?什么地方?这是什么人?这是什么动作?但我们不会教孩子“你是什么心情”?我们会忽视情绪的命名,如果孩子连自己的情绪都不会命名,他又怎么能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?更不能共情和理解别人的情绪。而情绪的习得,在机构能教的实在是太有限了,因为一定是要孩子正在体验着的情绪,才能加以命名和解释,如果这个情绪他没有体验,通常来说那是教不会或很难教会的,这也印证了为什么很多孩子在机构训练后,情绪问题迟早都会爆发的根源,你教的越多,他不理解的内容就会越多,日积月累就是情绪爆棚了。

  我们平常在和孩子互动,和孩子游戏,带孩子外出,对于情绪的教学,家长会有更多的机会。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高兴,更不会无缘无故的生气,所以越是能力好的孩子(能建立并表达因果联系),情绪情感的学习越是不能只有喜怒哀惧惊,还要继续往下分化;

  比如,喜往下划分:高兴,开心,愉快,兴奋,激动,羡慕,感激等;怒往下划分:生气,着急,愤怒,懊恼,嫉妒;哀往下划分:难过,伤心,羞愧,内疚,不好意思,后悔;惧往下划分:害怕,惶恐,紧张;惊往下划分:吃惊,惊喜;当孩子的一个情绪来到时,能否抓住机会进行教学,这里是有考验的。

  比如,孩子看到别人的玩具很好玩,要求你给他也买一个的时候,他会有“羡慕”的情绪,那么这一点小小的情绪,请一定要抓住并放大,在他正在体验时,问他:“为什么要妈妈买一个啊?你现在什么心情啊?是不是非常羡慕啊”?然后让他自己用语言说一遍:“他那个变形金刚好酷,我好羡慕,我也想要一个”。当用语言把他的那种情绪命名后,提升的不仅有语言表达能力,还有抽象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,这是孩子情绪情感的学习层面。

  那么家长的情绪又要摆在什么位置呢?在刚到“展望教育示范基地”的时候,每天下午给孩子上个训,每个个训室都是吼声不断,妈妈们好像在比谁的声音大,慢慢的,随着学习的推进,个训室的声音越来越小,但其实妈妈们并没有真的把孩子的情绪太当回事。而一年后的现在,了解了一些大龄孩子的情况,才发现,如果不重视孩子情绪,孩子一定会把这些负面的情绪在某一个时刻加倍奉还给你,且影响深远。记得有次我给孩子上课,上着上着就忘记了展望老师反复强调的“动机先行、情景创设”了,自己怎么方便怎么来,面对孩子的不配合,就压制、吼叫,下课后,爸爸说,“你这样上课,跟没有去学习的那些人有什么区别呢?你学习了半天,怎么又回到从前的教学状态之中去了?”我当时触动很深。

  我们要时刻把孩子的情绪摆在最高的康复位置,绝不要在不太紧要的事情上挑动孩子的情绪,因为一定有些事情是家长避免不了会产生情绪的,于是,在做家务上,我不跟孩子吼,不跟孩子死磕了;在孩子提出某些不当的要求时,我不吼不叫,冷处理了;在某些孩子自我服务(生活自理)项目上,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(不再追求完美了);在家庭课堂上,不会因为一个课题孩子不会,而暴跳如雷了。

  在孩子康复的路上,家长的情绪控制与疏导是必修课,虽然很难做到,但只要够重视,有大局观,还是能克制的,毕竟家长都是成年人,你一个成年人面对自己的亲生骨肉都不能控制急躁抓狂的情绪,你凭啥要求咱的孩子没有情绪呢?在面对孩子产生情绪问题时又怎么去安抚平息他呢?

  孩子的情绪,与自我意识息息相关,需要经过自我体验,通过自我认知,走向自我控制。常常孩子体验有了,但不能控制。比如木木,对于“失败了不能发脾气”这个认知有了,在别人输了,发脾气的时候他会劝慰别人:“失败了没关系,下次努力就会赢了”。这个自我体验他也体验过了,虽然他仍不能完全的控制住自己的脾气,但是我们愿意继续深度陪伴,毕竟他还是个孩子,要等待孩子的神经功能发育成熟,要等待孩子的自我意识发育成熟,慢慢他的控制力才会逐渐提升,而这一切都是要通过社会功能的不断磨练与提升,才有可能实现最终的目的。


  编者按:我相信,只要家长能够很好地运用社会性康复教育,“那时花开”一定会有一个感动你和家人的美好时刻!

展望教育示范基地

报名电话:18518989402
官网:www.zwrb.org
地址:保定市西三环翰林学府

《李解自闭》

栏目热线:18511818402
栏目邮箱:13501133606@139.com

北京市展望儿童关爱中心

报名热线:18510866402
联系电话:010-83631236
          010-67566098
邮箱:
1518180455@qq.com
官网:www.zwrb.org
地址:北京丰台区三环新城八号院七号楼甲1-28(展望智慧园)
邮编:100007

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

关注订阅号“展望教育示范基地”

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

关注服务号“北京展望”

  • 首页
  • 关于我们
  • 关于自闭症
  • 课程设置
  • 课程特色
  • 治疗团队
  • 新闻中心
  • 来展望吧
  • 培训信息
  • 招聘加盟
  • 联系我们

     联系电话:010-83631236 QQ:1518180455
     Email:zwrb@sohu.com    京ICP备10214749号

您是第 位访客  技术支持:爱我网建站
数学与行为专题培训通知
    [详情点击]